浅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

忻州师范学院 郝锐华 一等奖


摘 要:诚信作为会计人员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原则,渗透到会计诚信之中。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中外会计造假案却愈演愈烈,会计造假泛滥导致的会计诚信危机已成公害,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会计诚信建设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会计人员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与会计监督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问题;原因;对策
 
一、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讲会计诚信就是在处理经济业务事项中,按照相关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监督,做到诚实守信,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如实提供会计信息资料。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会计诚信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更要自觉反省自己,一个好的会计诚信建设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良好的会计诚信建设品质。
(二)、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有利于行业自身发展
从会计行业的自身发展要求来讲,唯有加强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方可有效杜绝或防止出现会计诚信缺失。一旦出现诚信缺失,不仅会使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且对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规范管理也会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还将败坏社会风气,误导财经信息,使决策部门失去准确的依据,造成宏观决策失误。
(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将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会计诚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中和谐相处的准则,违背会计诚信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的预测和决策,使其利益受损,引起纠纷不断。宏观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环境,造成管理混乱,为经济犯罪提供方便,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观念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就对会计法规不关注、不学习,缺乏诚信理想和敬业精神。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更是没有会计诚信建设的概念,会计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现实中会计诚信建设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
(二)、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精神
现实中有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体现在业务知识缺乏老化,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诚信胜任能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文件政策领会肤浅,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等现象,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诚信建设的要求。
(三)、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其诚信建设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诚信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我国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缺失的原因
(一)、职业道德滑坡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致使有的会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实事求是,恪守会计道德。此外,会计人员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就会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诚信建设,很有可能被辞退下岗,因而有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指使、强令下被动地做假账。所以,要恪守诚信建设,有些是会计人员因缺欠诚信建设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
(二)、市场信息不对称
一些部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往往偏重于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简单地依据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领导的功过是非,从而导致一些企业领导负责人不在市场上下功夫而是一味从数字上做文章,为了实现“高指标”,只好报喜不报忧。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来说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一些经营者会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违反诚信原则,向社会公众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达到利己目的。
(三)、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确立起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投融资制度还不完善,虽然现有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对诚实守信作了规定,《会计法》和《公司法》也对会计作假、犯罪等非诚信行为的处罚作了明文规定,但在执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此外,单位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财政、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由于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
(四)、失信成本太低
会计造假的受益人颇多,上层领导因“业绩卓著”而升官发财,职工因单位“数字效益”多拿薪水,协助造假的中介因业务增加而收益倍增;而非诚信行为付出的代价低、风险小。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因此,即使造假败露,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有限的。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会计造假才会不断发生。当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远超过成本,非诚信行为必然会增加。
四、强化会计诚信建设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诚信建设教育,完善自律机制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作为会计行业的重要理念,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律。首先,要加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定期进行学习与培训,将“不做假账”作为行业诚信基础,以便形成良好的行风;最后,要发挥社会监督教育作用,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现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在加强和重视会计制度方面建设,应力求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完善会计行业行为准则,压缩会计失信行为的发生空间。一方面,适当调整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遵循的基本原则,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上尽可能地明确规范。同时,在强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统一性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只有在制度方面做好强化与完善工作,才能为会计行业的诚信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有力作用。
(三)、净化会计行为环境,营造遵守诚信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
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诚信建设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诚信建设。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诚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业都提高了诚信建设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诚信建设的和谐环境,只有形成了褒善贬恶、扬正抑邪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四)、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1、从法制角度加强管理
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是会计人员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建立经营管理者诚信与企业诚信记录有机联系的机制,并公开企业与经营管理者的诚信度,对造假行为要及时曝光,加强惩罚的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既在强化惩罚机制的同时缩小了源头造假信息的传播,又保障了市场经济运行中信息制造者和信息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平衡性把握,最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健康平稳运行。从而让那些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2、完善会计管理机制
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可以说是时刻在与利益博弈,如果利益占了上风,那么就会产生故意犯错或有意回避等现象。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政府、单位和中介机构之间的会计监督体系,逐步建立以社会监督为基础,把司法部门查处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案件和政府行政部门的再监督作为重点,会计信息质量由基层单位全面负责的良性运行和监督机制。
3、建立会计诚信建设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
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会计人员注册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建立健全会计诚信建设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诚信建设规范和加强诚信建设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诚信建设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处罚,建立起会计诚信建设的奖惩机制。
总之,会计诚信建设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受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秉承 “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让会计行业的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晶.关于企业会计诚信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 2014,(2).
[2]张玮.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现实思考[J].中国经贸.2017,(8).
[3]张代音.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2018,(9).
晋ICP备09004313号-2
ZSITE8.6.2